打造车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是认真的!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芯片危机/跨界造车/新能源车起势 2021年汽车圈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1.12.07 来源:车市风景线 人气:0

须臾之间,2021年已经迎来“尾声”,不过这一年汽车圈也是出现了不少大事件,其中最大的“黑天鹅”就是“缺芯”对整个产业形成的冲击。此外,我们也看到了汽车产业呈现出的一些新现象或者说是新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国潮风潮的到来、MPV车型再次焕发生机等等。其实,2021年中国车市值得好好总结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就分两期内容来梳理和回顾一下今年的那些“关键词”。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

2021开年不久,车市就迎来了一条重磅消息。2月24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达成了最佳合并方案。


本次的合并将依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主要的目标在于技术和资源方面的合作。这次,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进一步整合业务,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协同关系,能达到最佳合并效果。这将在瞬息万变的汽车技术和出行服务领域打造两家更加强大的公司,开创全新发展格局,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双方合并之后,沃尔沃带来了技术让吉利在设计、汽车安全等方面受益良多,然后双方开始共同研发。而通过与吉利的合作,沃尔沃在过去十年更是突飞猛进。数据显示,2020年沃尔沃在华销量为16.63万辆,同比增长7.6%,收获全球市场有史以来单一市场的最高销量。双方合并之后,在技术研发方面可以实现更加深度的合作和共享,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再进行技术的研发升级,这种可持续的“正循环”也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化方面,沃尔沃有着丰富的推广经验,双方合并之后,沃尔沃会帮助领克品牌走向国际市场。通过沃尔沃渠道支持,领克品牌能尽快融入欧洲市场,打开市场销量,在出口欧洲的国产品牌中,这无疑是占据了先机。

上海绿牌设置“红线”

今年,上海市推出了新的交规,“4.6米以下,10万元以内”的电动汽车产品不能享受“购车即享绿牌”的规定。为何上海要对上绿牌设定限制?这还要从上海市的牌照发放量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越来越高,上海市的“购新能源汽车即享绿牌”,让不少人认为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牌照发放情况是“无限制”发放。但事实是,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牌照发放已经处于临近崩溃的边缘。上海市场新能源汽车的订货量,已经超越了上海每月的私车牌照发放额度。所以,如果上海无限制地持续发放免费绿牌,那么之前花费多年时间的治堵成效终将化为乌有。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不断加速,加上国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的持续提高,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牌照的需求渐渐超出了控制范围。其中,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微型电动汽车产品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让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牌照的发放失衡。

大家会觉得既然新能源小车3万元成本就能有车,且享有路权,那么大家都会优先考虑购买一款这样的代步车,而对于已经有一辆车的家庭,也可能会刺激到他们的需求再购置一辆新能源小车,便宜的价格、低廉的用车成本,又能享受和上海牌照同等的路权,何乐而不为。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让城市规划处于了滞后状态,政府的硬性介入背后,自然也产生出了种种争议,但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和克制,让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好城市的有序规划。

跨界造车愈演愈烈

互联网企业在经历行业的高速发展后,积累下庞大的原始资产,而商业发展就和风投一样,会去寻找一切有利可图的项目。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未来的重点发展项目,其市场潜能无比巨大,在上市后又能赢得更多的资金回报。而且,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们也正在逐步走入正轨,车型不仅全面交付,更在不断地研发和推出品牌旗下的全新车型。


而互联网大厂有着在数据和软件上的优势,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大厂则和车企强强合作,积极开展共同研发。今年先后有百度、小米官宣造车,滴滴、360、货拉拉、魅族、创维、美的等“门外汉”也都发出声音,计划叩开汽车产业大门。

可以说在今年上海车展之后,互联网巨头们之间的造车大战,已经向我们拉开了序幕。在资本博弈的背后,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是好事,只有相互间形成良性竞争,才能让产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考虑得更加全面。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升级之下,互联网企业的加入,自然也会给车企带来更多软件上的支持,最终让形成的产品更加符合当下消费人群的用车场景。

芯片危机改变产业格局

自去年12月以来,芯片问题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桎梏。根据 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行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因缺芯而损失的汽车产量已达410万辆。


在汽车产业链上,主要由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零售商等多方组成。一般情况下,汽车企业不直接购买芯片,由系统供应商(如博世、大陆集团)直接购买芯片组装成系统之后,交付给汽车厂商。但是,从去年年底南北大众因博世、大陆的ESP、ECU缺货深陷缺芯困境,到晶圆代工、封测端接连涨价、停止接单,再有通用、福特、大众、沃尔沃、丰田、本田、日产、现代等跨国车企表示因缺“芯”,部分公司出现减产或被迫短暂停产的情况。“芯荒”像“蝴蝶效应”越演越烈,逐渐波及整个产业链。

毋庸置疑,全球芯片供应对汽车行业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此次的汽车芯片缺货危机,也可以说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链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面对当前的“缺芯”困局,芯片制造巨头持续拨出巨额资金以提高整体产能。此外,芯片制造商正试图通过改变制造工艺,向竞争对手开放备用产能,审核客户订单以防止囤积和交换生产线来争取更多的供应。

不过,危机有时候也是转机,当市场出现了大量的需求之后,芯片制造企业也会纷纷涌入,产能会逐步恢复并提升。当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芯片的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乐观估计2022年上半年基本可以解决芯片的供应问题。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单月销量屡次刷新历史纪录。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54.2万辆,同比增长1.8倍,占新车销量总量的12.12%,已超过行业协会此前的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2021年逐月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250万台。而从11月各家车企销售数据来看,大都实现了10%-100%的同比增长,尽管一些企业受制于产能,但总体仍然是增长的。基于此,欧阳明高预测,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00万辆,全年总销量会在330万辆左右。

中汽协分析认为,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恢复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需求度在提升;二是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双积分”的目标倒逼车企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三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与加强助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在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动力电池投资项目上半年亦持续增多。据悉,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在二季度进行了签约、开工、投产等新投建举措。而这其中以中航锂电的动作最为密集,仅在5月份,其就先后与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三地达成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