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车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是认真的!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车企芯片危机持续加剧 汽车产业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发布时间:2021.05.21 来源:车市风景线 人气:0

“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缺少一块小小的芯片,却影响了整个半导体产业,汽车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在全球“缺芯”的严峻局面下,甚至陷入了停工、停产的悲惨境遇。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汽车产业遭受的冲击最大?因为,生产一辆汽车至少需要用到上百颗芯片,而且在很多环节缺少一颗芯片,都会导致无法继续生产。因此芯片短缺之后,对汽车业的打击可谓立竿见影。


根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测,由于全球范围内汽车芯片短缺,预计今年汽车产量将减少450万辆,相当于全球汽车产量的近5%。因芯片短缺问题,3月29日,蔚来汽车公司决定从当日起,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工厂暂停生产5个工作日。芯片危机已成为困扰全球汽车业的关键问题,除蔚来汽车外,福特、通用、本田、大众等车企也都因芯片短缺陷入停产风波。

5月10日,韩国汽车市场占比近8成的主要品牌现代及起亚均表示,目前只剩下两至六周的芯片库存,一旦芯片用完,现代及起亚将面临停产。虽然韩国有三星这样的芯片巨头,但韩国汽车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仅约2.3%,近98%仍依赖进口。


5月17日,大众美洲公司表示,由于全球芯片短缺,该公司将从6月7日开始,暂停查塔努加(Chattanooga)工厂的汽车生产工作,为期两周。丰田也在5月18日表示,受芯片短缺影响,该公司将于6月份在两家日本工厂暂停三条生产线的运营。丰田汽车东日本公司旗下的两家工厂将停产,导致产量减少大约2万辆。

当疫情的影响开始走弱之后,汽车市场被压抑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同时伴随互联网产业与汽车行业的相互打通,新一轮的汽车消费升级也正在不断酝酿。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遭遇到芯片供应紧张,自然就形成了全球汽车供小于求的现状。人们想买车,可车厂却无法按时按需生产。多家汽车制造商表示,由于芯片危机未缓解,并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生产将进一步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供需失衡将更加严重,而且短期内不会消失。


在芯片的生产环节中,包含了上游的芯片IC设计、中游的晶圆制造和加工、而下游负责把加工完成的晶圆进行切割封装和测试。所以,看似小小一枚芯片,生产出来却需要2000多道工序,所以半导体是最能体现全球化分工的行业,没有一个企业,甚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生产。而且在供给端,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其他厂商难以在短期打入汽车供应链,以实现替代和补充。Alix Partners的数据显示,全球汽车芯片前五大厂商市占率近50%。在MCU行业,全球前七大厂商市占率为98%。


在汽车产业链上,主要由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零售商等多方组成。一般情况下,汽车企业不直接购买芯片,由系统供应商(如博世、大陆集团)直接购买芯片组装成系统之后,交付给汽车厂商。但是,从去年年底南北大众因博世、大陆的ESP、ECU缺货深陷缺芯困境,到晶圆代工、封测端接连涨价、停止接单,再有通用、福特、大众、沃尔沃、丰田、本田、日产、现代等跨国车企表示因缺“芯”,部分公司出现减产或被迫短暂停产的情况。“芯荒”像“蝴蝶效应”越演越烈,逐渐波及整个产业链。


那么造成当下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汽车芯片相比手机这类的消费电子芯片各种规格要求更高,一旦发生某类芯片断供的情况,无法很快找到替代型芯片。其次,从提升芯片产能的角度来看,建厂导入设备往往需要2年时间,所以车规芯片较难通过新建产能迅速提升供给量,主要还是通过现有产能的供需调配。第三点,疫情期间很多芯片制造企业停工停产,当恢复生产后虽然加速生产的进度,但是伴随汽车智能化升级,每辆汽车使用MCU芯片的数量也由2008年的约为100个/辆,增至2020年的250个/辆,而芯片使用量还会不断增加。第四个原因是去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进行全面封锁,让许多相关行业遭受打击,一些零部件供应出现问题,像中国极具优势的蚀刻机产能受限,对芯片代工厂和芯片制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美国自然也遭到自己行为的“反噬”,在工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实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隔岸观火、独善其身。

毋庸置疑,全球芯片供应对汽车行业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此次的汽车芯片缺货危机,也可以说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链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面对当前的“缺芯”困局,芯片制造巨头持续拨出巨额资金以提高整体产能。此外,芯片制造商正试图通过改变制造工艺,向竞争对手开放备用产能,审核客户订单以防止囤积和交换生产线来争取更多的供应。


反正谁都不会“放过”汽车电子市场,因为随着汽车电气化及智能化的加速,汽车行业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将呈几何式增长。未来晶圆代工的先进制程,也还需要智能电动汽车来支持推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缺芯”问题的及早爆发也未必就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