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车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是认真的!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特斯拉撞车事故有完没完 说好的自动驾驶只是谎言?
发布时间:2021.03.15 来源:车市风景线 人气:0

说到特斯拉,很多人公认它为汽车圈的“苹果”,特斯拉车型的架构很简单,内饰布局也异常的极简,而大家如此买账离不开其所倡导的科技感。除了智能化的车机大屏之外,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一直是品牌主打的宣传手段,但是旗下车型接连发生撞车事故,让人不免对特斯拉口中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持有怀疑态度。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顶级、最智能的,该系统可以自动辨别车身周围的事物,并且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是行人还是机动车或者是非机动车,这样的功能确实令人心动不已。小编之前在试驾特斯拉Model 3的时候,也特意观察了车型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大屏上可以看到驾驶车辆周围的情况,有任何车辆、机动车或者是行人都能准确有效识别,当时确实也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打个不算非常恰当的比方,就像摄影发烧友试用了有着“黑科技”之称的适马镜头后,看到拍摄的画面解析力特别出众,该锐的地方锐,该柔的地方柔,相信不少发烧友立马就会“中毒”。而特斯拉车型也是让人试驾感受过之后,基本也就对它情有独钟了,那倒未必是因为它带来的身份感,相信选择特斯拉的大部分消费者基本都是“折服”于它的科技感与智能化表现。


但是最近,一辆特斯拉与白色卡车发生相撞事故,原因就是自动驾驶系统没能识别到这辆卡车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故,同样是白色货车或者是卡车,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错把白色的大型车辆当成了天空,导致自动驾驶系统没有减速,直接撞了上去。


再往前回溯来看,201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辆Autolipot状态下的特斯拉Model S与正在转弯的白色半挂卡车发生碰撞,钻进了卡车货柜下方,特斯拉驾驶员不幸身亡。这起事故曾被认为是历史上首起自动驾驶致死事故,但后来发现中国的一起特斯拉Model S撞击道路清扫车的致死事故发生得更早一些。

2019年3月,同样是在美国佛罗里达,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主角是特斯拉Model Y和白色半挂卡车相撞,特斯拉驾驶员不幸身亡。2020年6月,在台湾省嘉义市附近的高速公路上,一辆特斯拉Model 3未能识别到前方因事故翻车的白色厢式货车,撞进了货柜里,万幸的是这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其实在官方的声明中有相关介绍,目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需要在驾驶人的监控下进行,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然而这种弊端在宣传当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因为在其对外宣传中总是强调“Autopilot自动驾驶”、“FSD完全自动驾驶”,给用户的错觉是特斯拉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在特斯拉官网上只有一条不起眼的免责声明:“目前可用的(Autopilot)功能需要驾驶员主动进行监控,车辆尚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就和股市专栏推荐股票时候一样,最后打出一段不起眼的文字“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直接给消费者造成了误导,也导致了上述种种悲剧的产生。


而且,埃隆·马斯克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暗示特斯拉FSD已经达到了L5级别自动驾驶。而不管是中国消费者,还是其它地区消费者,对此都深信不疑。即便特斯拉没有明确说已经量产搭载,并且从未明确表明过自己量产的是哪个级别的自动驾驶。


特斯拉法律顾问和加州DMV方面通信被曝光

不过,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特斯拉负责法律顾问的威廉姆斯(Eric C. Williams)和美国加州车辆管理局(California DMV)自动驾驶汽车负责人阿科斯塔(Miguel D. Acosta)持续通信讨论特斯拉自动驾驶议题,把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扒得体无完肤。

在威廉姆斯代表特斯拉方面的回答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如下:

·当下Autopilot和FSD严格意义上都不是自动驾驶系统,而是L2级驾驶辅助系统;

·目前也没有包含任何相关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无论是独立的软件还是整体车辆,都不能实现自动驾驶;

·特斯拉希望持续与加州DMV合作,但信件里没提到的一个潜台词是,特斯拉目前还没参加DMV的脱离测试。


为什么特斯拉总是识别不出白色车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究竟安不安全?为什么多家车企的L2级自动驾驶都出现了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的共性是,驾驶员过于信任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而放弃汽车控制权或不再时刻关注路况。诚然,特斯拉的造车理念就是边制造量产车型,边研发和升级技术,所以其自动驾驶系统还没有大众所想象的那般强大,在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的时候也不要让你的双手离开方向盘,随时做好驾驶的接管工作。

写在最后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还处于不断接受新路况和突发状况的搜集完善阶段,每一辆行驶在道路上的特斯拉都在为他们的系统做出贡献,让自动驾驶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安全。我们希望特斯拉可以尽快在自动驾驶上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问题应该开诚布公,而不是遮遮掩掩,甚至是过分夸大,这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严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