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1年开始逐渐起步,2011年总共销售新能源汽车8200多辆,而到来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136万辆。在这10年的时间中,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消费者的用车需求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从2018年至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连续每年都突破100万辆,据估计,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会突破200万辆大关。
在新能源汽车急速发展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也有待我们善加考虑,那就是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按照电池寿命8年左右来算,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会迎来动力电池退役的高峰。国内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的退役总量达到了约20万吨,2022年,会有42万吨动力电池需要回收,而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升至78万吨,当未来电动车彻底取代燃油车的时候,这个数量还会每年持续增加。
废旧电池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据业内专家介绍,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就可致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约50年。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含镍、钴、锰等重金属,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不过,动力电池回收也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巨大价值,对动力电池中的钴、镍、铝等化学和矿物材料进行分离提炼,可以再次成为原材料使用,尤其是我国是一个钴、镍材料稀缺的国家,对于其回收再利用就具有比较重大的意义。同时,电池组上的铝合金外壳、铜粉、橡胶、塑料、不锈钢等有95%及以上的回收率,磷酸铁锂、铝粉、石墨等有90%-93%的回收率。
尽管回收利用潜力巨大,但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中尚无领军型企业,甚至产生了一些乱象。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主机厂家已经建立了电池回收业务。但部分动力电池没有流入正规渠道,反而是被无资质、高污染的小厂高价收购、不当处理,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的隐患。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难点,第一,目前,新能源汽车用户对动力电池回收意识还不够强;第二,一些小作坊的回收价格远远高于正规回收企业的价格;第三,回收电池的企业资质要求较高,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数量有限;第四,再利用技术不成熟,回用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尚面临三大挑战:电池拆解不便、电池健康度残值未知、经济效益较低。
面对这些现实困难,国家也在积极采取对策,做好对市场的引导。201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同时提出车企作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积极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通过发布试点企业名单、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联盟等方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布局来看,国家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并引导了产业商业模式的形成,逐渐形成了第三方机构、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的三方势力。有多少电池上线就有多少电池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未来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康规范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