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自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一直处于媒体的风口之下,在一直追捧之后,最近企业却负面消息不断。最近,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发生在19日的特斯拉失控撞人事件,官方微博账号“特斯拉客户支持”回应称:经过对车辆的勘查和数据整理,该车辆在事故发生时未开启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直至碰撞发生,未发现包括转向系统在内的任何系统故障。 我们正在协助车主处理车辆维修和理赔事宜。
20日,又是一则特斯拉降到19.9万的微博“谣言”直接刷爆朋友圈,当爆料消息一出,特斯拉即可回复称:“这个用户发布的关于我们价格的内容是谣言,跟上海以及国家发改委确认过,他们也都表示完全不知情。我们会依法向法院提起对该微博用户的起诉。”针对此次事件我们也在昨天做了分析报道。反正对于吃瓜群众最近的目光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特斯拉,三天两头有消息出来也是给企业省下了不少宣传费用。
不过相比上面的“小打小闹”,其实最具争议的还是特斯拉此前频繁降价的事情,甚至一度造成了车主聚集起来上门维权的景象。售车政策的一变再变引发了消费者的种种不满,在市场销量高歌猛进利好局面下,却给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去年10月底特斯拉Model 3上市以来,该系列车的频繁降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不完全统计,从Model 3上市至今不到一年时间,该车系售价已经历了6次调整,累计降价幅度超过10万元。对于特斯拉持续变化的营销策略,马克思给出的答复是“我对我们产品的要求并没有放松,特斯拉不是人们无法承受的产品。我们希望人们会随着时间推移,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我们的产品。”这里要把实惠和价值两个概念区分开,如果因为我们的车太贵,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无论产品的价值定位如何也卖不出去,所以降低价格很重要,这样消费者才会真正的购买它。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有着它的市场战略布局,只是这种超前的营销手段,对于中国这个以传统制造起家的市场看来一时有点难以接受。在特斯拉进入中国的时候,马斯克曾表示过前期将品牌定位在豪华车市场,后期会推出更加亲民的车型面向更多的中产家庭。其实,企业的发展思路没错,先从高端市场入手,将品牌基调确定下来,表明特斯拉生产的是高端车型。之后再降低产品维度走更加亲民的路线,比较塑造品牌形象从高至下容易,但要由下至上就很难,所以特斯拉对产品会降价其实是有预期的。只是当上海建厂生产,开启全面国产化之后,前期购买的车主对产品的突然降价显得难以接受。
其次,我们要知道特斯拉的属性还是一家从硅谷走出来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自身带着强烈的互联网特征。当美国底特律“沦陷”之后,特斯拉成为了美国汽车产业的领路者,破除痼疾、开辟新路需要的就是强大的创新意识。所以,很多人都将特斯拉和苹果做对比,它们是各自产业中的颠覆者又是新规则的塑造者。
我们来看下苹果公司,乔帮主可谓颠覆了整个手机制造领域,苹果自己不生产手机它只是输出理念,最后也是它设定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当苹果手机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之后,产品本身的定价已经不是企业主要考虑的盈利手段,手机中各类APP的应用推广与商家的利润分成才是盈利的主要来源。所以当一款苹果手机迭代之后,上代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很多。特斯拉的玩法给我的感觉和苹果手机十分相似,前期先用产品去覆盖市场,然后才能树立规则,要做到市场的包容性自然就要降低售价,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拥有产品。
网上我们看到太多对于特斯拉持续降价的抨击,不少消费者也被带入其中失去了自己对事态的分析和看法,千人千面就看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件事情。同样也有不少车企通过国产化手段降低制造成本,下调新车售价来换取更大的市场,为什么媒体和消费者都没有对此发声呢。而特斯拉在开启较快的换价通道后,却遭到了口诛笔伐,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市场和消费者对创新型企业互联网式的营销手段认识不足,对于这种快速的变化显得手足无措。
写在最后:
最后要说一下,小编撰写这个稿件不是要去黑谁,或者是舔谁,只是看到网上的种种观点都是单一地去“踩”特斯拉,显得过于片面。是否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呢,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确实特斯拉的连续降价触动了前期购买车主们的“奶酪”,但是新的模式总会产生出短期的“阵痛”,不过话说回来前期车主“早买早享受”的先期红利还是分享到了,彰显身份与面子的产品溢价是否也该考虑进去呢!而作为后来的消费者谁有不希望价格更低点,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嘛!